第(3/3)页 其他新党官员也是纷纷上书,慷慨激昂地要求皇太后撤回诏令,群情激愤得很。 刘清箐见状,连忙找来武植、许将、安焘、吴居厚等四大宰相商议对策,许将、安焘与吴居厚三人原本就对党争持反对的意见,理所当然地支持武植的决定,表示坚决执行皇太后的懿旨,这才让刘清箐安下心来。有点为老不尊的许将还在章淳的奏章上批下了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”的话,把章淳的奏疏给怼了回去,这让章淳气了个半死,暴跳如雷,可也无可奈何。其他人的奏章则束之高阁,置之不理。 为配合皇太后旨意能顺利实施,武植以“蒲松龄”的笔名在求是周报上发文,大肆抨击元祐党争给国家、社会与朝堂带来的负面影响,历数党争以来给社会造成的危害,并呼吁广大民众展开大讨论,征询民意该不该废除党争?该不该还朝堂一片清明? 武植的这篇文章,犹如巨石投入湖中,顿时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注意,掀起了议论的狂潮。大部分人都觉得“蒲松龄”的文章言之有理,理应停止党争,减少内耗。一传十十传百,废除党争停止内耗的呼声甚嚣尘上,逐渐占据了上风,并形成了汹涌潮流,势不可挡。皇太后的旨意终于有了贯彻实施的坚实土壤,妄图阻碍其施行的新党人犹如蚍蜉撼树,再也掀不起丝毫风浪,党争终于戛然而止! 章淳等新党人狂呼哀叹,却也无计可施,徒呼奈何。章淳对武植和皇太后更是恨得咬牙切齿,气冲斗牛。 党争终止后,朝堂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新,官员们不用人人自危了,做起事来分外卖力,效率提升了不少。 武植根据自己对历史的认知,重新启用了一些被章淳贬谪到外地的官员。苏轼已经于元符四年七月时在常州去世了,武植也就不再去烦扰他。但苏轼的弟弟苏辙,则被武植从颍川召回了京城,以太中大夫、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的从四品官职擢升为从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,进阶银青光禄大夫。 范存礼的弟弟范存粹、“苏门四学士”的黄庭坚、晁补之、张耒等人,都被武植召回京城,官升两级录用。而文及甫、韩忠彦、吕惠卿、程颐之流则不被武植提拔任用,还是外放为官,不予召回京城。程颐的“存天理,去人欲”的理念是武植所深恶痛绝的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