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谋算再多,终究还要敢于亮刀子才行。为什么好好的西军忽然就不敢亮刀子?赵楷也曾思谋良久,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。 “兆铭的意思,接下来是要把心思用在科举上?嗯嗯,是有点晚,冬至前就要开考了。你却还在整日忙活这些阿堵物的事情,学业上可真危险呢。 小王倒是对科举有些见地,却也没有多少机会和你细说这些。不过小王这口袋里,却有个人,也许可以帮你一二。秘书监的著作郎宋应辰,没听说过? 不妨事,明日小王请他过来与安公子见见,这宋某就是每天汇编日历事,事情不多,很清闲。当然他的家底子也不富裕,兆铭却不差这些阿堵物。嗯嗯,包你有好处的!” 赵楷说话间颇有深意。安宁恍惚一下,宣和六年的科举,貌似录了八九百进士,号称大宋史上最大规模取士。那个宋应辰?却是莫名其妙多出来的一个考官名字! 甚至主考官就是因为多出来的这个宋应辰的名字喜庆,这才遍论考官说,宋者国号,而名为应辰,必造化之中者。吩咐考校之际,不可不谨,不要漏了才学之士。 自己算不算的上才学之士?应该算。 可是这一届的考生有五万多人呢,录了八百五十人,还要有五万人落选。然而无论如何自己都不能落选了,不然后面的事可就难办了。 当下殷勤谢过赵楷,次日就约了人过来打个招呼。这位宋应辰究竟是人是鬼还是神仙福星,史书上传的颇多诡异,安宁也是惴惴不安。 “官家一向重运气学说,他主持编修的《圣济总录》,便要置运气于卷首。重和元年,官家以《黄帝内经》为试,取五运六气,出制策问如何“财成其道,使之适平?” 是次,郓王以下七百八十三人赐及第出身。只是那年考官取的状元却是郓王,为免世人议论,官家不欲令郓王尊魁,就以榜眼王昂代为状元郎。 宣和三年,上御集英殿试礼部奏名进士,内出制策言变法诸事,而求之于道。问 “损益、革新”诸务。是次得何涣以下六百三十人,赐及第出身。” 秘书监著作郎宋应辰对大宋科举的内幕事情,果然门清。 听着他慢腾腾讲述重和、宣和年间的科举试题分析。安宁半眯缝着眼睛想着,重和元年的科举制策,却是曾经逼反过梁山泊的城西括田所的源头所在? 政和初年,内侍杨戬在汝州置稻田务,本来是个查验地方豪强鲸吞土地,括捡荒田的营生。宣和初年,继任的内侍李彦又将后苑作﹑营缮所的公田一一并入,改名西城所。 因为这中间的奥妙实在太多,于是西城所渐及于京畿﹑京东﹑河北等路。括取天荒﹑逃田﹑废堤﹑弃堰﹑退滩﹑淤地﹑湖泊等“无主”之地,再交给百姓承佃。 所谓无主之地,就是你拿不出地契的土地便算无主之地,要收归内府所有。所谓承佃,就是先贷给你“青禾钱”,然后秋后俺来收“公田钱”,田亩税赋、青苗本息一并收纳。 赵佶这样做的目的,其一是想要抑制那些地方豪强们胡乱圈战土地的冲动,使贫者无立足之地。其二却是真要有地方的荒地时,也能安排人捡起来耕作,不要闲散撂荒了土地。 “过者抑之,不及者举之。”就是这么个意思而已。应该说,赵佶的确出于善意。然而赵佶是个艺术家,他很忙的。所以那些青禾钱,究竟给了谁,赵佶无暇去关注。 但是对于地方的胥吏们而言,这个制策的诱惑和漏洞就太大了。甚至后来,一切民间良田都要指为天荒。到了那个时候,往往一县之地,都会被他们“括田”起来。 而对于京东﹑河北的地方豪强而言,当初自己家怎么圈占了这些地,已经记不得了。但是如今就是俺家的地,这都耕作百十年了,怎能因为一纸地契缺失就要变成官家的? 第(2/3)页